贵州文联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天下文艺 > 详情

“神奇”的阅读之路 ——聂震宁谈“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出版

| 2020-08-24 11:58

编者按:

  今年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中国出版20周年,根据“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改编的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推出全新4K修复3D版,自8月14日上映以来,激发了影迷的极大热情。影片单日票房突破3200万元,刷新了复工以来影院单日票房纪录。今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也特别推出了该系列小说的学院纪念版。20年来,“哈利·波特”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一部小说,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本报记者专访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聂震宁,请他回顾引进“哈利·波特”的故事,并剖析“哈利·波特”热的文化和阅读意义。

神奇“魔法”闪亮登场

  文化周刊:2000年10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的简体中文版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当时为什么会引进这套作品?缘起是什么?

聂震宁:这要从1999年初我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社长说起。

  20世纪90年代,经过出版业的改革创新,大多数地方出版社开始活跃起来,改革创新的步伐迈得比较大。相比较起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一些国字号的老牌出版社就显得老成持重有余,创新不足。上任之后我才发现社里资金十分紧张,再像过去一样按部就班可就危险了。当时就下了决心,必须在选题结构和经营管理上有大的系列的创新,否则将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跟不上竞争对手的节奏,也就很难在国家文化建设上做出应有贡献,无法尽到国家文学出版社应尽的责任。

  当时其中一项创新改革就是成立少儿文学编辑室。纵观发达国家图书市场,少儿图书一直是成长性最好的版块,通常都可以占到30%左右的市场份额。尽管1999年我国图书市场中少儿图书的份额还比较小,远不到20%,但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少儿图书市场繁荣的景象一定会比较快地出现。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未雨绸缪,尽快在少儿文学出版上有所准备,有所作为。

  在此之前,人文社在少儿图书出版上并没有专门的部门,更谈不上什么规划,完全是放任自流的状态。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意识到原有的教育出版和少儿出版两大板块正在发生巨变,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外阅读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成立少儿文学编辑室。尽管当时社里有一些反对意见,有的是瞧不起儿童文学,有的是不赞成社里又多了一个处级部门。可我坚持两个理念,一是做文学出版不能不重视儿童文学出版,二是要做一件重要的事,首先就要做到组织落实,要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

  少儿文学编辑室很快就开始了筹建工作。拟任主任的王瑞琴很有积极性,催问什么时候成立。我说要么不做,要做必须有重点产品同时闪亮登场,与编辑室捆绑面世。这个重点产品,必须是新作品,要有冲击力。这就迫使王瑞琴他们下大力气去找新作品。后来就有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国际上出版热销的信息,有了后来我们对作品内容的科学判断和比较激烈的版权竞争。

  文化周刊:这三部神奇的小说出版后立刻风靡校园,成为无数青少年最喜欢的书。请您回忆一下当时的盛况,印象深刻的一些细节。

聂震宁:“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三部出版首发式是2000年10月6日在全国各地同时进行,一下子就引爆了全国大多数一二线城市当年的国庆图书市场。10月6日上午,北京市王府井图书大厦一楼大厅排起了购书的长龙,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喜气洋洋、迫不及待地排队购书,一买就是三部作品。有一位记者告诉我,她现场采访一对年轻父母和他们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问他们最先是怎样知道这套书信息的,怎么就确信孩子一定会喜欢读这部作品?年轻的爸爸回答道,早就在网上了解到国际上有“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流行,而且很多孩子喜欢这套书,家里他们一直在议论咱们中国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读到这部作品。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口气出版了三部,全家特别高兴。记者问我,如果咱们一直都不引进这套书会不会让中国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失望?我说不可能让中国孩子失望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际上只要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迟早都会引进到中国来的,对于这一点我们特别有信心。

  前三部作品出版后,社会上立刻就有了积极的反应。很快网上就有人抢注了“哈利·波特网站”,网上跟帖很热。北京有些小学以“哈利·波特”为主题开展队日活动。小学生们谈论起系列小说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都觉得既神奇又有意义。等到一年后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面世,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首发式,读者的反应热度远超前三部首发式,一个小时就销售了创纪录的5000册。单从这一点就证实,前三部的推广和阅读已经被广大小读者接受和喜爱了。

让孩子在想象中成长

  文化周刊:“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构筑了一个魔幻世界,充满着勇气、爱、友谊、正义,您如何评价这部作品?

聂震宁:当初决定引进《哈利·波特》版权到中国来,我们对作品内容是有过比较科学理性的判断的。首先我们注意到这部作品别开生面的魔法世界故事和生动深刻的人物塑造,注意到作品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尤其注意到“哈利·波特”与中国小读者看惯了的许多中外文学名著比起来,是一部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作品。有小读者说,虽然《西游记》也很有想象力,可是许多妖怪太重复了,“哈利·波特”的想象力就没有什么重复。可以说,作者想象力的发挥和作品充满想象力,应当是《哈利·波特》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有三个重要品质决定了它的成功。

  第一个重要品质:作品充满想象力。前三部作品一开始在上海市场卖得不太好,我们和《文汇报》举办了一场以“《哈利·波特》给中国小读者带来了什么”为主题的座谈会,座谈会释放出来的信息就是《哈利·波特》带来了“想象力”,而“中国孩子特别需要加强想象力”,顿时引动了上海家长和老师们抓紧引导学生阅读的热情。事实上,有想象力的孩子聪明,阅读“哈利·波特”能使孩子提升想象力,“哈迷”能成学霸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重要品质:这是一部校园小说。可以说,“哈迷”能不能成学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品写到小读者们熟悉的上课和做功课,写到哈利·波特也是一个不很爱学习的学生,让小读者觉得真实可信可爱;写到学校生活中同学的友爱和学生之间的竞争,还写到少男少女的初恋,真实自然而纯洁。

  关于校园生活,作品中霍格沃茨学校有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斯莱特林四个学院,学院内部有团结,学院之间有竞争,成为这部作品非常重要的校园生活故事,这也让中国孩子们既觉得新奇,又觉得亲切,感同身受。

  第三个重要品质:这是一部成长小说。系列小说有7部,霍格沃茨学校正常毕业要7年,学生一部一部读下来,也就如同与哈利·波特一起成长,使得他们心智走向成熟,养成了许多良好品德。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虽然号称魔幻小说,可是读来却能让人感动。哈利·波特是苦孩子出身,卑微而弱小,从小受尽苦难,却没有被苦难压倒,很容易得到小读者们的同情和追随。哈利·波特有志气,善良、上进、坚毅、勇敢,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品格,这也对小读者们有感召力。他敢于惩恶扬善,斗垮伏地魔,除奸佞恶霸,支持好校长邓布利多,反对校园里的某些歧视和霸凌,奋不顾身地维护正义,等等,这些更是让小读者们受到振奋。北京一家著名大学一位年轻老师说,他是12岁到18岁的成长阶段阅读到这部作品的,书里的哈利·波特他们也正是从11岁成长到17岁,几乎是“哈利·波特陪伴我长大”,在他遭遇各种困难挫折、迷茫时,哈利·波特给了他勇气和启示,哈利·波特就像朋友一般的存在,成为他生命中完全无法替代的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文化周刊: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喜爱“哈利·波特”的读者分布极为广泛,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您认为它赢得如此多读者的喜爱、形成社会阅读的兴奋点,并且20年来魅力不减的原因何在?

聂震宁:刚才提到的那位中国的第一代“哈迷”讲得真好,他说“哈利·波特陪伴我长大”,这大约就是我们提倡中小学生阅读这部世界性的“超级畅销书”比较核心的理由。可以说,大凡是比较优秀的成长小说,往往就不会局限于儿童读者,因为所有人都会对人的成长故事感兴趣,像马克·吐温的儿童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不仅是儿童阅读的经典,也是世界文学里的经典,因为主人公汤姆索亚成长的故事十分有趣,引人思索。这也就是“哈利·波特”面世不久,就在许多城市白领青年里流行开来的一个原因。许多年轻人刚刚长大,对自己的成长、他人的成长还需要更多的理解。

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少儿图书和阅读

  文化周刊:经过20年的时间,“哈利·波特”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一部小说,您认为这背后有怎样的文化意义?

聂震宁:“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能够在我国比较及时地出版,首先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事实上,这套书的引进几乎与我国入世同步,都是在新世纪之初。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来”“走出去”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由于“哈利·波特”的成功引进,在国际上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改善了国际出版业对中国出版业某些不正确的印象,也带动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走向世界。20世纪初,在国际版权贸易上我国一度是引进大于输出,而且逆差很大。“哈利·波特”在中国出版不仅激发了广大读者特别是小读者们的阅读兴趣,也激发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激情,佳作迭出,国际交流愈发活跃。现在,在国际版权贸易上我国已经实现引进与输出基本持平。

  其实,我特别看重国内少儿图书的市场表现。20年来,国内少儿图书市场表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开卷公司监控的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少儿图书零售码洋自2001年开始形成两位数的增长,那正是“哈利·波特”前三部在国内开始热卖的时间。此后,我国少儿图书零售码洋一路攀升,每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率,到2016年甚至超过社科图书销售码洋,成为图书零售市场第一大版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哈利·波特”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文化周刊:从全民阅读、少儿阅读的角度来看,有什么启示?

聂震宁:“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开始出版时,我国还没有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哈利·波特”的第一代读者多是80后,那时家长特别看重的是孩子的应试能力,因而常常阻止他们阅读课外闲书。可是有的孩子坚持要读这部书,他们说读书根本没有影响自己的学习,看了这部书反而觉得有点儿脑洞大开。很多孩子急着想知道后面的故事情节,于是购买英文原著,英语能力也因此大大提高。近10多年来,全民阅读普遍开展,校园阅读特别活跃,国家语文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于是,家长们这样的顾虑明显减少了。尤其是2017年教育部将“哈利·波特”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列入我国中学生必读书目,现在可是老师和家长们主动要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哈利·波特”了,亲子阅读、师生共读,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内容意义和艺术特色,学生的阅读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我是非常赞成给中小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分级阅读书目的,可是,校园阅读不应当是一个固化乃至僵化的状态,而应当是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过程。在中小学生整个12年的成长和阅读的过程中,总还会有一些“冷不防杀出来”的新作家,“妙手偶得”的好作品,甚至是“天外来客”一样的杰作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我们要想遏制住他们的好奇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残忍的,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只能是因势利导地做好阅读引导。新世纪之初,国家新课标指定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中外国少儿文学作品只有像《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童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传统名著,“哈利·波特”是后来出现的,差不多就是“冷不防杀出来”的一个“天外来客”,学生们能不能读这部书,怎么对待他们的阅读,当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10多年过去了,这部书也列入了推荐书目。可见,这书是值得一读的。那么,哪怕一些新上市的书籍,尽管没有被收录进推荐目录,可是学生想读,只要不是问题图书,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喜好,帮助他们好好地读。阅读选择也要与时俱进,让书香社会充满活力!这也算得上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引进出版20年在全民阅读和少儿阅读方面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