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联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详情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评论?

中国艺术报 | 2021-01-27 09:5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评论?当下文艺评论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觉得,只是图解政策,而与人民群众不发生关系的评论不是好的评论;只是文艺圈、文化圈内部自嗨,用于评职称、评奖,但是不与当下现实发生关系的评论不是好的评论;只是在互联网上玩弄话术、制造焦虑、放大问题的评论也不是好的评论。什么是时代需要的文艺评论?为了生产出这样的评论,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日前,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第三十八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兰珺坦陈对文艺评论的看法并发问。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评论”这一主题,任飞帆、刘梦霏、王超、党袈玮、苏航、鲁太光、崔柯、秦兰珺、王玉玊、毕志飞等来自该研究所的青年学者和《人民日报》、知乎、今日头条、喜马拉雅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的编辑、大V及平台运营负责人纷纷结合不同领域评论生产方式,给出丰富立体而多元的答案。

  打通传统文艺评论与网络文艺评论

  青年学者王超身兼多个身份,既是学术杂志《中国博物馆》编辑、《中国文物报》全媒体传播中心主任,也是微博大V、知乎艺术和博物馆话题优秀回答者,网名螺旋真理,粉丝百万,既面向专业人士,也面向大众。自2011年起,王超开始在微博、知乎上实践,致力于打通传统文艺评论与网络文艺评论,比如在微博上对盗墓题材小说进行专业批评,引导人们正确认知考古行业;比如运用专业知识给影视作品里的古代物质文化挑错。但严肃文艺评论在网络平台上很难激起波澜,2017年国家博物馆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藏品引入中国展览,人们对近现代部分评价不一,王超写了近一万字的专业评论发表在网络上,文章在网络上影响并不广泛,后被专业领域纸媒选用刊发。“那时我已经有10万粉丝,可以算是腰部大V,可见想用个人魅力打通文艺评论的两个领域是很难的,至少对腰部大V来说很难。”王超反思道。

  在今日头条文史频道负责人党袈玮看来,传统文艺评论与网络文艺评论的融合是必然也是必须的,方式即是让更多行业专家走上公众信息平台获取流量,打破知识传播和理解的壁垒,从而使公众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去做判断。行业专家传统的授业解惑的方式对于大部分公众而言较为枯燥,应转换表达方式,从知识科普做起,把让更多人减少知识盲区、提高认知作为刚需,根据公众习惯进行内容的创作与传播,“今日头条上有一类视频,是文化观察,也算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们结合公众关注的新闻热点来做文化内容的切入点,比如为什么出现凡尔赛文学、为什么出现娱乐圈‘黑红’现象,由此引申分析背后的文化因素,容易被公众接受”。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编辑王玉玊主要做网络文学相关研究,在写过的专业评论文章中,有两篇相对“出圈”,印证了传统文艺评论与网络文艺评论一定程度上可以打通。其一是对网络文学《天官赐福》的评论,采取“我评我叙述”的有别于传统文学评论的写作方式,在微博上获得1.7万的点赞、1000多条评论;另一篇主题为“二次元存在主义”,全文16000多字,涉及存在主义的理论,和二次元用户产生了情感共鸣,在知乎上引起讨论。因而,她认为,文艺评论并不是与大众没有关系,如果评论文章所讨论的内容和读者的切身经验相关,让他们有共鸣,他们是会认真阅读和讨论的;而在评论方式上,现在很多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式与大众过于隔膜,有很高的阅读门槛,不是一定要端着学术腔、用很多深奥的理论名词才能写出有意义的评论。

  重视读者,评论与创作良性互动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评论我们觉得不好看、不满意?原因之一是其中缺少了读者这一环,很多都是批评家、作家、出版方之间的对话,缺少了读者的检验,评论就会缺少一个评判的尺度。”《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副主编崔柯强调读者的重要性,并指出我们今天需要一种“耐心”的文艺评论,即慢工出细活。每年都会生产出很多文艺作品,很多学者处于匆忙赶场的状态,不深入文本,缺乏耐心,表扬就成了一种体面的评论方式,因为表扬没有压力,而批评需要负责,因而也就很难写出真正的好的评论文章。

  与传统文艺评论与读者的疏离不同,网络平台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来自喜马拉雅泛播客事业部的苏航突出强调了平台的用户思维,不论是其有声书,还是人文课程、教育培训,很多是研究用户需求后开发创作的,让用户听完有获得感。她认为,做运营必须要有用户思维,站在用户角度,提供有意思的、用户感兴趣、可以给用户带来提升的内容,就都可以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秦兰珺表示,这对文艺评论的启示是,应该将用户思维运用到文艺评论中,要先知道人民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才是好的评论的开始。

  “曾有作家说评论只有两个人看,即写谁谁看,谁写谁看。文学评论应该改变这种印象。”青年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鲁太光指出,文学批评界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批评与创作之间缺少良性互动,面对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评论家给予的评价一般都很高,不能实事求是,其实不利于作品的接受与传播,导致评论公信力的丧失。他强调,评论与创作的良性互动,能够促进文艺环境的改进,为优秀文艺作品的产生创造条件;文艺与社会之间也要有良性互动,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有助于文艺发展,而且有助于激活人们的情感、思想、精神,促进社会进步。

  呼唤传统媒体,正视传统媒体作用

  在更多声音呼吁专家学者转向网络信息平台的同时,刘梦霏更强调传统媒体的重要作用。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也是知乎游戏话题优秀回答者,致力于游戏社会影响的研究,为游戏正名。网络游戏在很多人眼中是玩物丧志的代名词,而在刘梦霏看来,网络游戏是数字文化遗产,也是文艺作品的一种。她指出,游戏从付费模式角度可区分为两类,一种是一次性付费、里面没有其他付费机制的游戏可以称为作品游戏,一种是免费下载、道具付费的消费游戏,但大众在讨论游戏时往往是后一类,真正承担文化功能的作品游戏反倒要为消费游戏“背锅”。曾经国内有不少游戏杂志,如《游戏批评》《大众软件》等从作品角度分析评价游戏,教社会大众应该怎么看待游戏,而今它们都已倒闭,剩下唯一一家游戏纸媒《游戏机使用技术》。刘梦霏指出,由于网络游戏易受资本影响,网络不能提供很好地自由评论的平台,游戏纸媒的倒掉对中国游戏产业造成重创,舆论阵地丧失,致使好的游戏批评无处发声。而缺乏好的游戏评论,就不能引导游戏玩家对游戏进行准确评判,大众对游戏缺乏辨别力与判断力,好的游戏作品往往被资本、流量排挤无法出头,游戏也从大众文化变成亚文化。因而,她呼吁学界有义务站出来,接过纸媒的大众教育功能,发挥行业监督作用,提高大众辨别力,为真正的作品游戏发声。

  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方式也在不断突破与创新,切近大众关心的热点。《人民日报》文艺部青年编辑任飞帆谈道,很多人眼中的《人民日报》以及投稿邮箱里收到的稿子,大都是生硬解读政策、义正辞严的文章,将大家想象中《人民日报》“应该”使用的词汇进行罗列,但其实《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文章是有料、有趣的,比如关注人设、弹幕、二次元、网络梗等,在不同人群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其中言论文章强调要“三新”,即现象新、观点新、论述新,紧密结合当下现状,及时解读文化特点,回应社会关切,引导文艺创作,进行舆论监督,比如对“抗日神剧”、收视率造假、天价片酬、明星奢华婚礼等话题都有深入探讨。

作者:何瑞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