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联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天下文艺 > 详情

熟悉网,善用网,让戏曲艺术在网络“民间”健康成长

中国文艺网 | 2021-02-23 13:56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许多戏曲工作者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观众送去了精神食粮,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把这种方式延续下来。今年春节期间,一些戏曲工作者也在线上送演出,为各地观众、戏迷“就地过年”增添了一份乡音乡情。对于戏曲艺术来说,短视频平台是新的传播渠道,是人们了解戏曲艺术和戏曲工作者非常好的途径,戏曲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更加自觉地起到引领作用,不应仅仅把短视频平台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渠道来推广戏曲。渠道本身没有倾向性,可以容纳的风格是多元的,我们以什么态度传播戏曲,对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影响很大。

  我发现有一些戏曲工作者在短视频平台上呈现的节目过多地对戏曲进行放大镜甚至哈哈镜式的呈现,对戏曲艺术的完整性、作品的知识产权等方面缺乏保护意识。一些剧目、节目还没有上演,就在短视频平台上曝光了排练片段,看似让观众先睹为快,实际上会消解作品的含金量,尤其是一些缺乏专业性的、不加选择的、对排练现场和后台杂乱无章的呈现,反而会让观众失去对作品的期待,体会不到戏曲艺术整体的美。在排练中,一些演职人员架着手机直播或者录制短视频的现象现在已经比较常见,从宣传角度来说,这的确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不要忘了,戏曲是舞台艺术,需要保护它的“舞台性”,在它还不完整的时候就急于呈现,对戏曲艺术是一种损伤。

  三尺舞台其实是很好的距离,今天网络、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带来了新的距离,是让观众和戏曲离得更近还是更远,观众会选择融入还是疏离,要看戏曲人如何表现、如何表达。我们并不抵制新事物,并不反对戏曲人进行抖音、快手直播,但在这个新的“舞台”上需要正向引领。

  和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戏曲在网络中的生态还比较脆弱,真正了解戏曲的观众年龄偏大,而在网络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中活跃的群体,主要通过这些渠道获得信息的群体,恰恰大多是年轻人,如果我们把一些并非戏曲艺术精华的内容呈现给他们,容易引起他们的误读。让观众走近戏曲,应该是情感上的、认知上的,而不是用直播的形式去磨损、消耗戏曲的美,让观众对戏曲产生随意调侃、戏谑的态度。

  戏曲工作者首先应该端正认识。戏曲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高尚的审美趣味,不是截取一些碎片来吸引眼球就能获得好的网络传播效果。目前一些戏曲短视频节目为了适应平台的整体氛围,表现得过于随意化、草根化,从业者甚至把自己的水平和内容降低到非专业的层次,进行像普通票友、网红那样的浅表才艺展示,这是本末倒置的。戏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网红、播主依靠短视频平台的展示求得自身生存,而我们通过这个平台求的是戏曲艺术更广泛的传播、更繁荣的发展。固然,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一些收入无可厚非,但切不可忘记自身的使命担当,更不可对戏曲艺术失去敬畏、对戏曲作品失去尊重,甚至为了收入而伤害剧目、剧种。

  接着就是思考如何有力传播。演员可以为剧种鼓与呼,也可以展示自我,前提是要作为戏曲的代言者,让观众加深了解,比如,讲讲一段戏如何唱好、为什么要这样演。越是新的“舞台” ,越是需要体现我们的专业性、需要寓教于乐。一些已经在戏曲艺术上获得肯定的演员,比如梅花奖演员,在这个方向上可以起到的作用尤其关键,通过观众、戏迷对自己的关注,让他们更加了解戏曲,了解一个剧种的特色是什么、魅力是什么。作为从业者,就应该秉持专业的态度,我们不是旁观者、猎奇者,而应该是解读者、传道者。全国数百名梅花奖演员,每一位身后都有许多粉丝,他们都有潜力成为更加专业的戏曲传播者,如果能培育这个群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对戏曲的繁荣发展无疑将是巨大的帮助。

  戏曲来自民间,也一直在回归民间,网络就是一种“民间” 。戏曲工作者“送欢乐下基层” ,一次只能到一个地方演出,但是通过网络可以让各地观众同时欣赏。疫情的突然来袭促使更多戏曲工作者奔向网络“民间”这片土壤,戏曲能不能在其中生存、生长,戏曲工作者如何在新媒体、短视频、直播间正确地、充分地发声,还有许多需要继续探索、深入思索的课题,找到符合网络生态、新媒体环境的方式,科学、理性、有规划而不是盲目地传播,才能对观众起到普及、提升的作用,乃至从这一实践中重新认知自身、剖析自身、寻求价值所在,只有如此,戏曲才能健康地在网络“民间”扎下根来。

  (作者为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剧协主席。本文由本报记者怡梦采访整理)


作者:武利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