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农村题材喜剧 ——专家热议电影《村里来了个洋媳妇》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农村题材电影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创作题材与艺术养分,《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影片通过喜剧类型和商业叙事实现农村题材的艺术表达,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与上佳的观众口碑;与此同时,一大批具备“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特色的中小成本农村题材电影作品也应运而生。
农村题材喜剧电影《村里来了个洋媳妇》就是其中的一部。这部由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监制,青年电影人任意飞编剧、导演,卢誉文、伟小丽、金顺子、赵俊、崔苗苗、孙继峰、李圣钰、黄卫等主演的影片,讲述了在非洲工作的农村小伙郭小军,带着非洲黑人姑娘璐璐回乡,经过一系列激烈、搞笑的“较量”,最终小伙与黑人姑娘决定留在农村、建设美丽家乡的故事。影片以喜剧的形式,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乡村生态发展、当代农民婚恋观等话题,既紧跟时代潮流又发人深思,拓展了农村喜剧电影的创作视角。
由中国影协、河北省电影局指导,中国影协会员工作处、北京影协主办,邯郸影视家协会承办的电影《村里来了个洋媳妇》观摩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闫少非、饶曙光、刘建凯、尹成奎、孟中、司岩、董瑞峰、汪帆、高小立、李春利、唐榕、谷芳芳等业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影片题材类型、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以及作品所展现的新农村新面貌和中西方文化冲突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分析了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得失。
专家们认为,《村里来了个洋媳妇》艺术化地展现了当代农民对美丽乡村新田园生活的向往,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助推广大农村地区的家庭关系和睦、社会安定发展、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社会构建、时代精神培育和农民品位提升都有所裨益。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表示,影片的矛盾冲突设置得非常自然真实,在轻松愉快的叙事中表达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非友好等当代主题,恰到好处地彰显出新时代的主旋律。
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村里来了个洋媳妇》并未回避中外文化之间的冲突,而是巧妙地通过文化冲突来建构整个叙事结构,并借此凸显人物性格。“过去我们总是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现在我们应当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意识到‘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中国就要有这样的胸怀、这样的大国气派。这部影片其实是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口入手,反映了当今中国的崛起。”
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董瑞峰从《村里来了个洋媳妇》中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优秀农村喜剧电影的影子。“那时的《喜临门》《咱们的牛百岁》等影片,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农村喜剧佳作。《村里来了个洋媳妇》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仅清晰地呼应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环境保护等时代话题,也为观众献上了一段诙谐有趣又不失深度的故事。”
“这部影片让观众尤其是城市观众,能够通过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中国农村。”《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表示,主创通过非洲来的“洋媳妇”在中国新农村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当代新农村的新气象,无论是绿水青山、和谐乡村还是新一代农民,都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展示。“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如今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农民留在乡村发展事业,照样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