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现代性:一次深情从容的回望
聚焦现代性:一次深情从容的回望
——读周安华著《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是作者周安华对中国影视成长之路的深情凝望,也是其近年学术研究成果的撷英。该书以“电影”和“电视”艺术为核心对象,从电影理论与美学谈起,在比较艺术学的视野中呈现出对电影理论和电视文化的深刻思考,并将电影发展置于历史与政治的宏阔语境之中,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观照电影的发展与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论及当代电影,作者高屋建瓴地将中国电影的发展与亚洲电影的发展紧密联结,在类型、商业等议题的探讨中为读者展现出一种“区域电影的现代风骨与姿态”;对电视媒介变革,则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用具体作品的透析为电视产业发展把脉。在中与西的全视野之中,在历史钩沉与当代热议之中,在博采众长与保持个性的平衡中,作者完成了一次对“电影中国”与“电视中国”的现代性指认。
“影视的现代性”无疑是该书的核心和旨归。无论是对“现代性是内嵌于电影的密码”的感叹,还是对表现出高度“现代化的自觉”的早期中国教育电影的关注,还是对媒介革命、科技革命中当代影视现代意义的审视,周安华始终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影视、亚洲影视乃至全球影视的发展擢升及未来走向。在这种现代性的学理建构与艺术追求中,坚定的人文立场、对现实的深切观照、对开放多元的殷切呼唤,是始终贯穿全书的精神暗线。
谈及电影的现代性时,《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指出其“应被称为一个包括形式上的现代审美特征与内涵上的现代意识的双重概念,而后者才是理解‘现代电影’的关键”。现代意识,首先就体现在“人”的复归——对作为主体的、现代意义上的“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肯定,对个人的处境与命运的关注。该书始终坚守着这样的人文立场,对影视作品中人性的书写与对历史洪流中微小个体的关注予以高度肯定。作者热情赞颂饱含东方式的人文情怀的亚洲新电影,认为其“把目光对准复杂社会这张网中的人——特别是普通人、下层人、边缘人,在多重、骤变的社会矛盾中品味平凡生活的意蕴,感受至真至切的酸甜苦辣,从而使人们最终通过镜像领悟社会和自我的可能与轨迹。”对于当代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争议性现状,作者以一种温润的人文情怀,呼唤电影人“学会树立平民意识”“时常进行换位思考”,不可“居高临下地施救”,而要“以平等姿态融入寻常百姓的百态人生,多角度细心观察,关切世俗生活苦乐,探悉大众的内心世界”,对于打下深深“大众文化”烙印的电视剧艺术,作者更是倡导一种“着眼于人的,关注事情中的人,事件背后的人,并且在人性的潜在意义和深层结构上,刺激观众和挑战他们的先入之见”的“精品剧”。
对人的关注无疑离不开对现实的描摹,对个体人生命运的勾勒,离不开对时代和现实的触摸。观照当下,呼唤真实,现实主义的审美倾向是本书构建影视现代性的另一个重要切面。作者在书中对当今电影发展中的“唯视觉主义”怀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深切忧虑,他叹惋于那些“背离现实人性的叩问、民族生存境遇的观照、变革历史的真实抒写,而痴迷于大画面的色彩和光影,极力追求着华丽、绚烂和恢宏的银幕震撼”的电影人和电影作品,对以真实为底色的时代表达与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影视作品充满期盼,他坦言,“优秀电影作品从来都反映出对时代意趣的敏感、对人类生存的忧思,对历史和文化的责任”,电视剧也不应脱离社会与大众,而应积极捕捉时代气息,展现“辽阔的现实关怀”,“真正将人心、人性乃至人生的复杂多样以符合电视剧规律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以此完成对社会现实的冷静审视”。这种学术见地不仅体现着作者对艺术立场的坚守,还折射出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的洞悉。
通过对大写的“人”的关注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强调,本书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现出影视现代性建构的两个重要维度。就全书而言,为这种现代性建构和诠释提供“空气”的,是一种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指向超越的开拓性。对开放、多元的影视生态的呼唤,成为该书现代性构建的另一重要向度。这种现代性意义是双重的——不仅是期待影视作品层面能有更宽广的题材选择和表现角度、更丰富的主题内蕴和电影形态、更多元的人物塑造和生命体验;更是对影视研究层面开放性的笃定与坚守。诚如作者所言,“电影的现代性,如同现代性概念本身一样,是一个开放的、永无完成之时的动态体系”,现代性意味着不为传统与经验所束缚,在历史实践的启示中不断改写、不断变革、不断超越,正是如此内涵决定了开放性之所必需。该书囊括了研究中的诸多视角,在一个巨大的时间和空间坐标轴中,以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素材对中国影视进行全景式立体透视,不可不谓开放而多元。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兼收各家之言与保持独到见解之间达成平衡,最终完成了独特的现代性言说。
《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聚焦于影视现代性,完成了一次深情而从容的回望。作者对中国影视之前生今世与未来倾注无限热情和希望,深情款款,又凭借其广博的学识与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奉献海量信息和多种蕴涵、观点,全书张弛有度、详略得当,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系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