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联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天下文艺 > 详情

二十大代表专访丨曹海玲:残阳如虹 苍山似海 创作之路从头越

中国文艺网 | 2022-10-15 13:4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文艺网近期专访党的二十大代表中的文艺工作者,听他们讲述新时代10年来亲历的巨大变化、取得的丰硕成果,向党和人民交上优异的答卷,满怀信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残阳如虹 苍山似海 创作之路从头越

曹海玲

曹海玲

贵州民族文化是艺术创作的“富矿”。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是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文化特质,造就出贵州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坚韧、不屈、奋斗。贵州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18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经年累月的融合交汇,美美与共,但又各各不同,蕴藏着极其丰富而又别具一格的人文内涵价值,可挖掘的题材众多,可抒写的故事精彩,可塑造的人物独特,为贵州本土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深耕、深挖、深凿的“故事宝藏”“文化富矿”。

曹海玲创作的京剧《锦绣女儿》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作品展演

我生长在贵州,对家乡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情。我的创作,根植于贵州这片热土,那些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故事,是我创作的源泉和营养。贵州人特别是我接触到的基层山村的乡亲,他们淳朴、善良、宽厚的本性,无数次深深地打动我。而依旧是他们,那种骨子里的倔强,山一样坚韧不拔的性格,在苦难中也要开出花来改变命运的乐观精神,就如同山野的树,夹缝里的草,风雨中的山歌,无数次震撼我。

曹海玲在戏剧排练现场

我从事戏剧创作二十多年,与其说是我在坚持创作,不如说是贵州人民、贵州故事一直牵引我、吸引我去创作。用艺术之笔讲述他们的历史与今天,创痛与奋斗,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是家乡贵州成就了我的创作,使我在他们的故事里实现艺术追求。而我始终认为,写“贵州的故事”并不是带着地域标签的创作,只有将艺术目光永远对准人,人的命运史、人的奋斗史、人的心灵史。

我的创作心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01深入生活是一堂必修课

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宗旨,要有深入生活的毅力。我每创作一部作品,一定要进行采访、蹲点、调研,去倾听,去观察,去感受,和他们一起唱歌,一起流泪。这是我创作的习惯,更是艺术创作规律。在材料上看的故事,和近距离地听本人讲述故事,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它更感性、更立体、更有温度。在交流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是那样真切,泪水是那样真实,奋斗是那样热血,幸福是那样由衷。走下去,蹲下来,会获得意想不到的、鲜活的故事。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领悟人民心声,文艺创作才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02创作需要有一颗爱的心灵

用心用情,将爱倾注于这方水土这方人,涌出来的是真情,写出来的才动人。用36年时间,带领乡亲们在悬崖绝壁上开出一条横跨三个村9000多米引水渠的遵义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用13年和乡亲们一起贯通一座大山,开出一条致富路的罗甸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用一根刺绣银针绣出苗家织锦改变命运的苗家绣娘,还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路上的那些普通干部……身边的平凡英雄,是在贵州这片热土上“长”出来的,可敬、可佩、可亲、可感、可爱,在创作过程中,用心去体味,用情于笔端,将这份情感转化为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

03创作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倾注艺术的“诗情”

创作者的双眸,要善于发现人物生活中的亮点、细节,要善于在众多的亮点中发现符合艺术规律的戏剧性元素。艺术创作中也要倾注“诗情”,“诗情”不仅是诗歌,也不仅是浪漫,是用独特的艺术眼光、洞察生活的能力、扎根生活的毅力、悲悯苍生的情怀,抒写平凡者散发出不平凡的人情之美、人性之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贵州文艺工作者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向世界展示多彩的贵州文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