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官镇文联走出“13456”模式推动基层文艺事业蓬勃发展
马官镇文联走出“13456”模式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文联用文化走心,发挥文化优势,大力开展“文化联村、花灯联情、党建联心”“三联”行动,党委领导、文联搭台、企业唱戏,以文化凝聚民心、引领民风、促进和谐,实现“以文扶农、以文促农、以文富农”的目标,把文化“种”入村民心中,实现了全镇“文化WIFI”全覆盖,搭建起党员干部群众“连心桥”。通过开展义务书写春联、乡村故事会等送文化、种文化的形式,广泛联系服务群众,让群众在享受文化成果中增进感情、促进和谐,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四大平台拓市场
(四)五个载体助发展
为抓实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文联选派各协会文化志愿者到村开展工作,担任“文艺村主任”,围绕“五个一”工程抓实文化联村发展工作,着力解决乡风文明和村寨和谐,切实在宣传正能量和传递党的好声音上取得实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和好评。一是建好一支乡村宣传文化队伍。文化志愿者到村后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文化爱好者加入文艺队伍。二是育好一批乡土文化人才。文化志愿者对各村的乡土人才开始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分期分批将乡土人才安排参加文艺人才培训,并联系文化专家到各村集中培训,努力提升乡土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演能力。三是唱好一支乡愁特色文化歌曲。文化志愿者入村后对村情进行全面调查,准确掌握风土人情和村寨特点,为“一村一歌”的创作做好充分准备,“一村一歌”创作出后教授村民人人会唱。四是办好一份乡风文明文化简报。志愿者对各村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形成简报及时上报。五是演好一台乡音正气文化大戏。志愿者将在所联系的村精心排练节目,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让这些节目成为各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使党的好声音得到广泛传播。
(五)六类人群助增收
马官镇文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拓创新,主动投入到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来。对缺劳力家庭,以“能力素质提高”作为帮扶的着力点,以家庭作坊为单位,把帮扶点建到群众家里;对缺资金家庭,文联与公司携手,把生产文创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送到帮扶点,作坊以“代加工”的形式完成公司所下订单;对缺技术家庭,文联与公司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对因病困难家庭,则以“文化精准帮扶”模式,对他们在生活引导、生活救助、产业带动上进行帮扶;对因学困难家庭,公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热爱文艺,大量吸纳加入演艺队伍,让他们成为村里正能量宣扬者和先进文化传播者;对因灾困难家庭,文联积极为其寻找发展产业的机遇,让其尽快就业。普定县马官镇文联还大力实施“马堡农民艺术团花灯演艺传承基地”项目,让老百姓在文艺展演展示得实惠,持续谱写着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三、取得成效
一是助推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文产扶贫”项目,助力贫困家庭脱贫,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积极发展订单产业,演出总收入达60余万元;与龙宫、格凸河等景区达成工艺品及旅游特色食品订购意向,带动了下坝面条、山脚手工灯笼、玉堡工艺斗篷、普定书画作品等生产,完成文化旅游产品的升级改造,带动300人年增收2000元以上,脱贫人数200人以上,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
二是引领乡风文明。以“发展农村文艺,繁荣花灯事业,打造花灯之乡艺术品牌”作为目标追求,创作了大量反映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党风廉政、婚育新风、治理滥办酒席等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引人入胜的表演让大家爱看爱听,增强了老百姓建设和美乡村的信心,坚定了广大群众共筑中国梦的决心。
三是构建社会和谐。以开展“文军扶贫”活动为载体,通过雅俗共赏、乐于接受的文艺演出、作品展示,打造了一场场互动交融的文化盛宴。易学易懂、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舞台效应”,吸引全县人民积极参与其中,在乐中听、乐中学、乐中知、乐中悟,产生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强大震撼力。通过唱大戏、玩花灯,在一唱一跳中增进了邻里团结,营造了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
四、经验启示
(一)组建团队是增强文艺力量的重要形式。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成立文联是关键,文联通过组建乡村演艺团队,采取“公司+协会+合作社(演出团队)+演员”订单式扶贫及人才培训,助推文化产业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
(二)专业化才能发挥效用。文联扶助文艺团队,围绕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增收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帮助村级文艺团队排练文艺节目,培养了民间文学、书法、美术、舞台艺术等人才队伍,通过带动村级文艺团队参与市场竞争等方式,真正将文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