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沸腾 万山红遍——电视剧《沸腾的群山》观后杂感
电视剧《沸腾的群山》于2024年7月2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CCTV-8)21:30首播,一经播出,迅速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该剧由张多福执导、欧阳黔森担任总制片人及编剧,保剑锋、张俪、韩栋、王乐君等知名演员领衔主演。《沸腾的群山》改编自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看万山红遍》,剧情设计以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为原型,是首部聚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升级”的当代工业剧。
该剧讲述了丹山地区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从资源枯竭走向绿色生态发展的蜕变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使命与担当,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在产业转型和脱贫攻坚中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剧中汇聚了逼真的生活场景、丰富的矛盾冲突、鲜活的人物形象等元素,为观众呈上了一场时代巨变的盛宴。从剧情安排和人物塑造这两个维度来考察该剧,能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剧情设置巧妙,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部剧横跨十余年之久,对剧情推进的方式十分讲究,特别考验编剧和导演对整个故事的驾驭能力。全剧28集,主要分为抗击凝冻灾害、完成城市转型升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等三大板块来开展剧情,而剧情的推进主要依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法来开展。其一是针对“凝冻灾害”,基层干部开展了一系列措施来抗击灾害,例如:加紧电力抢修工作开展;及时解决交通事故,保证运力畅通;稳定物质供应、解决饮水困难;全面排查各家各户的受灾情况,极力减少凝冻带来的次生灾害,等等。其二是针对“城市转型、升级改造”,基层干部从新型农业、绿色工业和新兴旅游业等三大产业着手发力,最终实现了丹山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其三是针对“脱贫攻坚”,基层干部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不仅精准到每家每户,而且精准到了个人,从扶贫到扶志,真正改变了农民落后、贫穷的思想观念,最终使得丹山地区取得全面脱贫的佳绩。此外,剧情在推进过程中,也坚持了张弛有度的叙事风格,很多剧情都是秉持就事论事的原则,但是“就人论事”也是其一大特色,如老一代人对汞矿大院的怀念之情推进了丹砂古镇的修建;再如朱总对矿工艰苦奋战精神的敬仰实现了汞矿遗址公园的建立。由此可见,该剧在剧情推进中既保持了一定的严密叙事逻辑,又保留了情感元素的缓冲,使得整个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进退自如,给观众带来了流畅的剧情体验。综观全剧,其剧情设置和推进颇具特色,即达到了卒章显志的叙事效果,又体现了线索清晰、情理交融的叙事艺术。
多重手法的人物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令人过目难忘。尽管全剧人物众多,但编剧都坚持了千人千面的塑造,使用多重艺术手法来进行人物塑造,使得人物的性格和形象都活灵活现。其一是通过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全剧开局紧扣2008年冬天这场罕见的特大低温雨雪凝冻灾害,而电力系统的瘫痪更是将这种危急的典型环境逼到了极端,丹山地区成为了这种特大灾害的具象体。在自然灾害的典型环境中,丹山党员、群众的身影活跃在荧幕前,如电力抢修队员齐心协力抗冰保电的镜头特写,使他们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之中。除了这些群体形象,个体形象在这一典型环境中也展现出了立体、鲜活的一面。像管理局局长周本才和下岗矿工张长生雪夜巡逻、冰天雪地里帮助寡妇迎香家修葺房屋等行为,均体现了人物乐于助人、淳朴善良的性格。其二是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剧中很多特写镜头的细节描写让人记忆犹新,当然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例如:白杨和两位工作人员在雪凝天气到丹阳村察访一户在半山腰独居人家的剧情设置,剧中基层干部外出都是将谷草扭成绳子捆在鞋上防滑;在接重病的老奶奶下山治疗时,他们竟然用被子打底将老奶奶送下了冰冻的陡坡。看到此处,不经感叹,基层干部那种接地气的真实行动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此外,他们表现出来的熟练动作,可以看出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了,真正做到了和群众打成一片。其三是通过语言刻画人物。影视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它主要是通过行动、语言、面部表情等视听语言将人物形象呈现在屏幕上,其中语言能最直观地表现出人物蕴含的感染力、行动力和号召力。如区长冯白杨带领工作人员去疾鼎产业园洽谈新型农业园落户丹山事宜,几经谈判,他最后的慷慨陈词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这段讲话不仅承载丹山28万民众的命运与希望,而且让我们看到丹山领导干部的眼光、责任和担当。编剧正是灵活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才使得众多人物既鲜活生动、又丰富立体。众所周知,艺术特色是电视剧的灵魂,剧中巧妙的剧情设置给予该剧以高度,鲜活的人物形象给予了该剧以深度。因此观众在观看中,既能让人大饱眼福,又能感同身受。
《沸腾的群山》演绎出了“群山沸腾,万山红遍”的新时代发展盛况,体现了一代党员干部的使命和担当,展现了新一代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万难、谋求发展的新时代精神风貌。综观全剧,党群一心,才最终使得丹山这座资源枯竭的城市重获新生;该剧既是一个精彩的贵州故事,更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故事的缩影。
作者简介:何婷,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