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新篇章——文学艺术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连日来,广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以多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用思想伟力激发文艺创作动力,推动新时代文艺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他表示,《决定》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一项专题进行全面部署,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再次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欧阳黔森感触颇深,这也是他在3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最深刻的感悟和体会。“文学作品只有根植于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像从地里长出的庄稼一样鲜活而富有生命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储存着文学艺术原料的丰富矿藏,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当代中国,江山壮丽、前程远大,我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受人民的冷暖、喜怒、哀乐,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新篇章贡献力量。”
“《决定》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主题,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谈到,《决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他感到特别振奋。在关仁山看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文学创作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奏响了文化强国的激越壮歌。“我们作家为能赶上这样伟大的时代而感到自豪,也深感肩负的重大责任。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支撑点,也是新史诗创作的精神之源。广大作家要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切实拿出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树立创作新时代史诗的雄心,提高文学作品质量,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说,《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专门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凸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注入了强大动力,江苏文学界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下一步,江苏省作协将把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通过文学活动、专题研讨、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推动全会作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战略部署在全省文学界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同时,江苏省作协将强化改革创新精神,努力提高能力水平,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从体制机制着手,在文学人才培养、文学数字化转型、文学发展生态营造、文学管理水平和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改革,以更多的新时代文学精品力作、更新的文学成果转化模式、更强的文学苏军队伍,书写好新征程上江苏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系统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新征程上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篇章。”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王勇兴奋地说。《决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传统文化沃土,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华悠久文明中汲取养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决定》指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拥抱新型数字技术,不断释放内容优势,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持续推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作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具体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西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人杰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其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论述,发人深省,值得深入学习、认真领悟。他谈到,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人民之美、文化之美,既是艺术规律的科学总结,又是艺术审美的集中体现,更是新时代精神气象的全方位全景式展现。西藏历史积淀厚重、艺术门类多样、民俗文化独特,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西藏脱贫攻坚、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沧桑巨变、激情岁月,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筑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的伟大成就,无不震撼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激励着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倾听人民心声,动情书写西藏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西藏作家、艺术家要有大高原背景下的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不断开拓文艺新境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文艺创作的柔软心灵、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创作出更多既有酥油味又有时代气息的文艺精品。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南飞雁谈到,作为一名作家,他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感悟最深的是“六个坚持”中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近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些创作理念已经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心中扎根发芽、茁壮成长。“人民”不是抽象的,是生活中每一个具体个人的集合;“生活”也不是抽象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生活凝聚成时代的生活,推动历史的巨轮滚滚前行。作家作为时代和历史的观察者、见证者、书写者,其使命是在大时代、大历史的背景下与广大人民同向前行,坚守人民立场,洞悉人民的生活,领悟人民的心声,体察人民的喜怒哀乐,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时代精品。“文学创作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和蓝本,没有一以贯之的说明书,文学创作本身就和时代同频共振。面对文学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人民的接受水平、审美标准的巨大转变,作家既要坚定信心、也要更新观念,既要坚守底线、也要求新求变,既要守正、也要创新,遵循文学创作规律,对文学的形式、内容、叙事、内涵作出多维度、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文学力量。”
(本报记者李晓晨、黄尚恩、杨茹涵集体采写,刘鹏波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