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为基 魅力作翼 看“新中式”旅游如何脱颖而出
漫步古镇
体验非遗簪花
拍摄氛围感“大片”
身着汉服
观看特色民俗表演
开启“古今邂逅之旅”
参观博物馆
购买国潮文创
沉浸式探寻传统文化
……
今年以来,一种以民俗体验游为代表的“新中式”旅游,在文旅融合趋势的带动下迅速崛起,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
解锁“国潮”出行新体验
“新中式”旅游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与灵魂,为满足新时期人们文旅消费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既有传统意蕴,又符合时代审美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旅游新样态。这种新文旅形态,既注重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展示流行风尚的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中为游客带来丰富的文化旅游新体验。
拍照不是目的,体验才是核心。如今人们变得越来越侧重意义消费,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在“新中式”旅游中,游客既是观赏者,又是参与者,能够沉浸式体验文旅活动,深入感受当地文化。
古城古镇打卡、非遗体验、博物馆展览和传统服饰打卡等新型文旅体验,都是“新中式”旅游的特征。这类旅行方式将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现代旅游休闲方式相结合,为旅途增加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因而受到年轻游客的关注和欢迎。
在研学游过程中,小朋友们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挖掘区进行探索体验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我国传统文化类景区数量持续增多,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3年的4000余个,年均增长8%。浙江良渚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等景区,成为中华文明溯源的重要参观点;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和传承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文化长廊。
在今年春节、清明和端午等传统节假日中,“新中式”旅游备受青睐,成为旅游市场新热点。在携程平台上,可体验端午民俗活动的景区超过百家,端午相关民俗游线路有数百条,活动包含采艾蒿、做香囊、观看非遗表演、汉服旅拍等。
在端午假期,多地因地制宜推出丰富多样的民俗休闲活动,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新中式”旅游一跃成为拉动旅游市场增长的新热点。“秦风十里”的咸阳,凭借“西安都市圈”的优越地理位置及悠久的历史古迹,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82%;坐拥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的四川德阳端午订单量增长73%;以陶瓷文化出圈的“瓷都”景德镇端午同比增长72%……
“新中式”旅游也成为外国游客深度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扇窗。携程报告显示,端午假期期间,平台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15%。同时,平台包车游业务还接到许多华侨客人“寻根问祖”与“非遗体验”的需求,传递着海外游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向往。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活力
“新中式”本质上是一种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方式,内核是“中式”,关键在“创新”,既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和诠释,又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气质风貌。
“新中式”旅游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在为游客提供新潮文化体验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开辟新的道路。
文旅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其核心吸引力在于人们对旅游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新中式”旅游的出圈并非一时之功,而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大众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钟爱,也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愈发强烈。数据显示,去年端午假期,访问文博场馆、历史文化街区、参与非遗项目的游客占比超过87%,今年再创新高。在旅游供给逐渐多元的背景下,游客转而追求更具“国风”的文化体验,选择和国宝交流、与古人对话,折射了公众日趋成熟和理性的消费观念,彰显出返本开新的文化心理和游刃有余的文化自信。进而言之,将国风古韵融入文化旅游中,回应社会大众多样化消费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能引发更多人的共鸣和热爱。
6月4日,2024“沂台杯”中国汨罗江龙舟超级联赛暨系列活动在汨罗龙舟竞渡中心
举行需求催生变革,旅游形式的“更迭”源于供给侧的“更新”。随着人们消费品位的提升与新一代旅游群体的崛起,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游览。把传统技艺、优秀文化从历史中“请出来”,让公众可参与的平台和活动多起来,成为了推动文旅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汨罗作为“屈子故乡,龙舟故里”,每年端午时节浩浩荡荡的龙舟竞渡吸引大批游客慕名前往;在泉州的蟳埔民俗文化村,戴簪花、游蟳埔等民俗活动登上游客的“必玩清单”;在洛阳街头,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游客,摩肩接踵间皆是“贵妃”;还有广西的“三月三”、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等盛大民俗活动,炒热了“传统节日+旅游”消费业态,也为当地经济“添了一把柴”。
游客在洛阳穿汉服游景区
科技赋能是“新中式”旅游“出圈”的重要推动力量,不仅提升了文旅消费体验的沉浸度,还塑造了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方式,为游客提供了古今对话的新途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先进的激光投影技术重现历史光辉,为游客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夜游体验;端午假期,湖北省博物馆首次公布曾侯乙尊盘三维结构数字化复原成果,仅6月9日一天便吸引了数千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三峡博物馆13大类、135小类的文创产品,自上架以来,经常供不应求。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发掘中式美学的更多可能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文化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不仅在“润物细无声”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深厚的人文价值,还以丰富的资源属性成为发展的动力源,使新的文化产品与文化业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涌现。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蟳埔村游览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新中式”旅游是新时代孕育出的新文旅形态,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重要实现方式,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和发展潜力。未来需要加速发展“新中式”旅游,让传统文化彰显出新时代的新魅力。
坚持价值引领,提升旅游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是“新中式”旅游的根本生命力。要让传统文化绽放时代新蕴,关键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深化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和内涵的创新阐释,使其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社会思潮与审美情趣相契合,不断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紧贴消费需求,优化产品供给。当下,年轻人对旅游活动的情绪价值和交互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文旅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沉浸式等新趋势。在此背景下,“新中式”旅游应顺势而为、因需而变。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提出了两道“融合命题”,其中之一就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从“新中式”旅游市场的长远发展去考量,数字技术不失为一把“万能钥匙”。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对游客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偏好进行深入分析与科学预测,以数据为指导驱动旅游产品的创新与精准供给,才能让“新中式”旅游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泼水狂欢活动
打造文化品牌,“下沉”寻找增量。今年以来,县域旅游大放异彩,小城们纷纷挖掘自身潜力,讲好自己的故事。这些小城能够出圈,得益于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各地民俗风情是最大的旅游资源,小城要因地制宜,培育打造更具引爆效应的文化IP,将文化亮点变成经济热点。同时也要增强“留量”意识,在吸引四方宾客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等全链条服务,推动当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新中式”旅游不仅是国内游客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繁荣“新中式”旅游应坚持开放思维,加强国际合作,创新打造一批“新中式”入境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发挥好旅游的窗口作用,让不同国别、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游客能够体验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亲和力、传播力与辐射力,不断增进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与认同。
6月26日,在广西龙胜黄洛瑶寨,外国游客与村民演员在红瑶民俗文化表演中互动
文有脉,行必远。
这些古今天人交会碰撞的美好场景,这些跨越历史长廊的精彩对话,打开的是文化体验和传播的更多可能性,延续的是国家和民族“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新中式”旅游沉淀着深厚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在Z世代的创新创造中,定会绽放新的时代光彩。